在武则天时期,狄仁杰曾两次出任宰相。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:到底什么是宰相?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实则不然。严格来说,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宰相这个具体官职。宰相其实是对国家最高行政长官这一类官职的统称。
有些官职从名称就能看出是宰相,比如丞相、相国、相邦等。像秦朝的李斯,汉代的萧何、曹参,三国的诸葛亮等人都担任过这类职务,都是名副其实的宰相。但有些官职虽然实际行使宰相权力,却很难从名称上看出端倪,这就涉及到隋朝创立的三省六部制了。
秦朝和隋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短暂却影响深远的朝代。秦朝创立的制度我们都很熟悉,隋朝同样留下了两项影响千年的制度创新:一是开创科举制改革人才选拔,二是创立三省六部制革新官僚体系。
所谓三省,指的是门下省、中书省和尚书省这三个最高行政机关,分别负责政策制定、审核和执行。尚书省下设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这就是著名的三省六部制。
三省的长官分别是侍中、中书令和尚书令,他们及其副手(门下侍郎、中书侍郎、尚书左右仆射)共同参与国家大政,这些人都是宰相。就像相声有单口、对口和群口之分,宰相制度也分独相、左右相和群相。三省六部制的一个重要影响,就是促使宰相制度从独相、左右相向群相转变,这也是皇权分散相权的一种尝试。
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持续了上千年。虽然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相权,但三省长官都由朝廷任命,人数有限,皇帝想要干预相权并不容易。唐太宗想出了一个妙招:既然人数越多权力越分散,那就增加宰相人数。于是他创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新头衔(简称同平章事),让更多心腹进入宰相班子。
公元691年,61岁的狄仁杰出任户部侍郎兼尚书事,加同平章事衔,这就是他的第一次拜相。可惜好景不长,四个月后他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下狱。虽然后来平反,但仍被贬为彭泽县令。这在武则天执政初期很常见,当时酷吏政治盛行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三省名称在唐代多次变更。武则天时期将中书省改为凤阁,门下省改为鸾台。所以严格来说,狄仁杰的官职应该是同凤阁鸾台平章事(电视剧中明确提到过这个称呼),但实质都是宰相。
公元697年,武则天再次起用狄仁杰,任命他为鸾台侍郎,后又升为纳言。公元700年(狄仁杰生命的最后一年),他又出任内史。这些看似普通的官职其实大有来头:纳言就是中书令的新名称,内史则是门下侍中的新叫法。也就是说,狄仁杰第二次拜相时,先后担任了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一把手,这可是比同平章事更高级的正牌宰相!
在《神探狄仁杰》剧中,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:当狄仁杰亮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的身份时,那些地方官员立刻吓得魂飞魄散。这完全符合历史事实——一个当朝宰相突然出现在地方官员面前,任谁都会惊慌失措。
狄仁杰的崇高地位、丰富资历、与武则天的密切关系,再加上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和遍布朝野的门生故吏,朝中官员对他敬畏有加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到了元朝,朝廷废除了门下省,只保留中书省。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,元朝在全国设立行中书省(简称行省),这就是今天省级行政区的起源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