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有为后来在他的自编年谱中,回忆当年创设强学会的经历,总结其失败原因道:

“黄仲弢梁星海议强学会章程,出上海刻之,而香涛(张之洞字)以论学不合背盟。电嘱勿办,则以会章大行,不能中止告。乃开会赁屋于张园旁。远近响应,而江宁一切不来,处处掣肘,即无杨崇伊御史之劾,亦必散矣。”

“黄仲弢梁星海议强学会章程,出上海刻之,而香涛(张之洞字)以论学不合背盟。电嘱勿办,则以会章大行,不能中止告。乃开会赁屋于张园旁。远近响应,而江宁一切不来,处处掣肘,即无杨崇伊御史之劾,亦必散矣。”

康有为知道,强学会的解散,是杨崇伊在慈禧面前弹劾所导致的。但他认为强学会失败的根本原因,不在于杨崇伊,而是因为张之洞的“背盟”,背叛了与他康有为先前的约定。

我们知道,康有为刚到上海时,张之洞马上把他接到南京,好吃好住地供养了他二十多天。而且在这二十多天里,张之洞与康有为“隔日一谈,每至深夜”,俨然是推心置腹,将其引为知己。上海强学会的会章,也是康有为起草,以张之洞名义发表的。

北京强学会与上海强学会,张之洞光个人掏腰包就捐助了6000多两白银,还没算上其他许多非金钱上的援助。为什么后来他却突然变卦,不再支持强学会继续办下去呢?

康有为将张之洞“背盟”的原因,归咎为“论学不合”。实际上,康有为几乎与全天下的学子(除了他的学生),都存在“论学不合”的问题。因为他的《孔子改制考》和《新学伪经考》,把孔子描述成一个篡改历史,“托古改制”的政治家,又说过去的儒家经典是“数百年无用旧学”。

康有为的观点,在当时实在太过离经叛道,不能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所接受。胡汉民直斥其为“治学则剽窃武断,只以大言欺人”。后来还曝出一桩丑闻,张之洞幕僚廖平指称康有为两本书是抄袭了他的《知圣篇》和《辟刘篇》。但梁启超后来在《清代学术概论》中指出,康有为对廖平的著作只是参考,并未抄袭。

说回康有为与张之洞,两人之间学术观点的冲突,其实只是表象。更深层次的原因,还是在于政治主张的差异。

晚清的维新派和洋务派之所以能走到一起,在中国陷入瓜分危机的大背景下,对变法自强的共同诉求。但变法应该变多少,怎么变,二者之间是有冲突的。

过去顽固派与洋务派有过“体用之争”,如今洋务派又与维新派争论“体用”。洋务派总结出来的,是“中学为主,西学为辅;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,不管变法怎么变,但儒家大法,祖宗大道不能变。

1898年张之洞作《劝学篇》,对过去洋务派关于体用之争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升华,指出“四书、五经、中国史事、政书为旧学,西政、西艺、西史为新学。旧学为体,新学为用,不使偏废。”若将旧学一朝去尽,则会导致“邪说暴行,横流天下。敌既至无与战,敌未至无与安,吾恐中国之祸,不在四海之外,而在九州之内矣!”

而康有为不仅要尽弃其旧学,还要尽弃其旧法,最终目的是拥立光绪皇帝,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。康有为尽弃旧法的第一个实践,就是在《强学报》中擅自刊登廷寄(皇帝下发给大臣的谕旨,一般为保密件),以及使用孔子纪年而不用清朝的年号纪年。

康有为这种僭越行为,在当时无疑是冒天下大不韪之举。张之洞若再继续支持康有为,很容易被有心人参劾他有谋反之心,这将使他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。

因此,张之洞下令停刊《强学报》,与康有为背道而驰,乃是不得已而为止。康有为指责张之洞单方面“背盟”,对张之洞而言,确是有些不够公道了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